今天是:
主页 >> 中国概览 >> 多彩中华 >>
古琴艺术
来源:百度百科     类型: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周南·关雎(jū)》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经流行。后来,由于孔于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须具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   长期以来,琴家们多认为“五弦之琴,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而成七弦琴,似乎古琴有生以来变化就不大。但随着出土文物的新发现,这一传统观念被动摇了。现在,我们参照古代文献,得到这样的印象:汉以前的琴,面板和底板可以分合,琴面有装饰性的刻槽,琴弦多少不定,少为五弦,多达二十弦,演奏时只弹空弦,自汉朝以后,琴面渐趋于平整,出现了局部可以使用左手按弦的七弦琴:至魏末晋初,嵇康在他的《琴赋》中所描绘的琴,和我们现在常见的琴就十分相似了。   
 
古琴全部音域宽达为三个半到四个八度。常用的定弦法,最低音是五线谱上大字一组的C,最高音是小字二组的a,七根弦的排列是CDFGACd弦。古琴的音色很丰富,通常演奏多使用低音区,演奏时,右手拨弦取音,有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弹空弦,古琴家称之为“散音”,其声刚劲浑厚、宏亮如钟;泛音有的轻盈虚飘有的清亮如珠(古琴上有100多个可实用的泛音)。按音则圆润细腻,富于表情,有似歌声。而琴家称之为“走手音”的左手按滑音(一种非常微弱的滑音)则如丝绕柱梁。“吟”、“猱(náo)”、“绰”、“注”是古琴特有的左手技法,“吟”是左手指细微缓慢地摇动,其音色有如人声吟哦;“猱”是左手指实上虚下左右滑动,取音苍劲;“绰”即现在所指的上滑音; “注”,即下滑音。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古琴音乐富于人声吟唱的特点,而且由于频率、幅度变化所形成的各种“吟”、“猱”,还巧妙地表现了不同感情状态下律动的紧张度。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客户服务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指导单位: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组委会 主办单位:中流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中非合作网    未经许可 不得复制    京ICP备 1905431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