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主页 >> 走进非洲 >> 非洲概况 >>
携手科研育人才 中非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结硕果
来源:中新社     类型:转载


中新社武汉9月4日电 (马芙蓉 江珊 李涵)来自马达加斯加的Guy Eric Onjalalaina,正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围绕植物生物学、生态学与保护方向攻读博士学位。他在4日受访时表示,“完成学业后,我将回到我的国家,应用从中国学到的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投身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据了解,他是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简称“中-非中心”)培养的众多人才之一。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培养14个非洲国家的32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中-非中心是中国政府在境外建设的第一个综合性科教机构,总部位于肯尼亚,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获批成立11年来,中-非中心以肯尼亚为大本营,在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卢旺达、毛里塔尼亚等国设立区域合作办公室和联合实验室,围绕生物多样性研究、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灾害预警和现代农业等开展科研合作。


据介绍,中-非中心聚焦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保护与利用,已先后组织开展80余次联合考察,发现发表非洲植物新物种近20种,出版《肯尼亚植物志》等专著10余部,合作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为东非国家了解本国生物多样性概况及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在天然产物开发与利用方面,中-非中心完成十数樟、辣木、苦苏等30余种非洲特有药用植物的生物活性和化学成分研究,发现一系列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功能化合物。


据中-非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严雪介绍,该中心在非洲开展了玉米、高粱、水稻、小米、葡萄和猕猴桃等作物的示范种植,筛选出20余种适宜当地的优质高产作物。


严雪表示,下一步,中-非中心将根据联合考察及研究结果,编撰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普查等报告,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同时,继续推广农作物高产技术在非洲的应用,并围绕非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完)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客户服务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指导单位: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组委会 主办单位:中流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中非合作网    未经许可 不得复制    京ICP备 1905431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