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
资料来源:中非商会 注:部分数据仅为作者推测,仅供参考 20 年来,中国对非洲贸易额增长了20倍,是非洲第2大农产品进口国。中国还是非洲最大的双边基础设施融资方,是非洲最主要的援助国之一。 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相关数据,2020 年末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约473.5亿美元。中国商务部 2019 年指出,民营企业在中国企业对非直接投资规模占比约70%。中非民间商会 2021 年对近百家重点民营企业调研发现,对非洲“再投资”比例约30%。综合考虑部分企业未在商务部系统“主动备案”与企业“再投资”未纳入相关统计这两个原因,本报告推算:2020 年末,中国企业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应不低于560亿美元。 在中非合作深化发展和提质升级的浪潮中,中国企业始终是最坚实的力量,其中民营企业在非洲的发展引人注目。中国企业对非投资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80年代;2000 年,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对非投资进入了“小步快走”阶段,而民营企业对非投资逐步成为中非经贸投资合作的主要力量。中国民营企业作为推动中非经贸投资合作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正在经历从“走向非洲”到“落户非洲”再到“扎根非洲”的转变。 中国民营企业对非洲开展经贸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年代初期的“萌芽阶段”。民营企业涉足非洲主要呈现出自发性、规模小等特征,有少量民企从事对非贸易,相比之下投资很少,且主要集中在零售和餐饮业。二是 20 世纪最后十年的“起步阶段”。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赴非洲开拓市场的中国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尤其是以轻工、食品、化工、土畜产为主的商品出口贸易快速扩张。三是 21 世纪以来的“加速阶段”。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设立,中非经贸投资合作开始全方位发展,这一时期中国民营企业对非投资规模增长迅速,涉及的地域和行业不断拓展,投资方式也更加多元。中国商务部指出,对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和金额均占 70% 以上。麦肯锡报告认为,在非洲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不低于 1 万家,九成都是民营企业,其中 1/3在制造业领域,以中小民营企业居多。华为集团、华立集团、江苏永元、鹿王羊绒、中非棉业、华坚集团、传音控股、广州森大、四达时代等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了一大批项目。 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中国企业对非投资稳步增长,而民营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关注传统投资领域的同时,中国企业着眼中于高技术制造业、医疗医药、数字经济、航空产业等新领域的发展与合作。中国企业在投资非洲的过程中,为非洲提升工业化、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成为非洲经济包容性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美国圣母大学教授马佳士认为,“中国企业对非洲的投资有诸多动因。追求利润最大化也许是最重要的因素,即使是国企也不例外。中国国内市场趋于饱和,这使一些企业走向海外寻找机遇。中国政府也鼓励企业开拓新市场,通过对外投资来打破某些国家的贸易壁垒。投资非洲也让中国企业得以利用区域和国际贸易协议所带来的便利。中国投资非洲还可以提升自身科技和生产技术,中国与英国石油公司合作的安哥拉离岸深水石油区块的投资就是一个明证。此外,分散风险和政府鼓励,也是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原因。” 非洲市场风险较高,但也是全球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地区之一。新冠疫情前,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 10 个国家中,一半以上都是非洲国家。非洲市场大多需求旺盛,投资回报往往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全球投资机构,包括美国、欧洲的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越来越重视对非洲地区的投资。 |
旅行社在线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