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
非洲集聚着 54 个国家、超过 13 亿人口,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是巨大的吸引。家用电器、轻工纺织企业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非洲,最初主要因为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欧美市场技术、贸易壁垒重重,因而将非洲作为新的战略市场。历经多年发展,这些企业从贸易出口、OEM 的模式逐渐转向了在当地投资设厂的方式。例如,海信集团在南非建厂后,以南非为基地,已经在非洲十多个国家建立起销售网络,成为南部非洲最大的白色家电厂商。 非洲劳动力丰富。非洲拥有全世界最年轻的人口结构,据联合国统计,2019 年有 2.52 亿 15-24 岁的年轻人居住在非洲,占非洲总人口的 19.3%,35 岁以下人口达到非洲总人口的 74.5%。随着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企业开始谋求将部分产业转移到海外,而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的非洲正是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区。产业转移型中国投资有助于增强非洲本土生产制造和出口创汇能力。 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一些优势资源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例如,近年中国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对新能源电池的需求猛增,带动了蓄电池生产商、铜钴矿生产商等上下游企业加大对非洲有关矿产国家的投资力度。除矿产、石油外,中国也已成为非洲第二大农产品进口国,一批中国农业企业在非洲投资农产品加工和产销。 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广泛覆盖各个行业。根据商务部的统计,从投资存量看,主要领域为建筑业、采矿业(包括油气和矿产)、制造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据商务部统计,截至 2019 年底,中国企业对这 5 个行业的直接投资合计为 379.4 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的 85.5%112。此外,中国企业在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中高技术制造业(如汽车、医药、电子产品等)、能源电力、数字基建和数字经济乃至航空航天等行业领域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这些投资帮助东道国积累外汇储备,促进技术转移,消除供应瓶颈,从而为非洲绝大部分国家急需的经济多元化创造了更多机会。 ![]() 在投资特点上,中国企业投资区位选择具有趋同性,民营企业对非洲投资虽遍布非洲各国,但多数企业更愿意选择人口较多、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足够大的投资目的国。投资行业领域也具有多样性,投资覆盖第一、二、三产业。在非投资的企业投资模式以绿地投资为主,以合资、并购方式进入非洲的项目相对较少,多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而非设立办事处、代表处和分公司。而且民营企业因善于抓住市场机遇,并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对非投资,一家企业在某个行业领域获得成功会对同行业、其它企业产生示范效应,具有一定的引导性。此外,对非投资民营企业的来源地相对集中,大多来自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等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 中国企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参与非洲各国事业,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新冠疫情期间,作为政府间援助的有力补充,中国企业凭借决策快、灵活性强等优势,为促进中非团结抗疫、助力非洲公共卫生发展做出了贡献。面对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经济放缓、贸易保护主义、非洲债务等挑战,中国企业仍然对投资非洲保持乐观意愿,并针对自身问题与短板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尤其是加强对非洲文化、法律、政策的研究,以提升自身应对风险能力,探索三方合作,制定长期经营规划,融入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企业对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会议抱有殷切期盼,而随着中非迈向更高质量合作,也将对中国与非洲的政府和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见,中非合作将在未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
旅行社在线
推荐文章
|